找到相关内容82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忍气吞声才是修行吗?

    生法忍。对于内六情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能不著, 于外六尘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能不受, 即称为法忍。如能遇迫害而不嗔, 受供养而不喜, 既无能受的我, 也使我接受的他, 能达如此, 则称生忍。此...、戒、施、闻、智慧、正见谬, 忍佛、法、僧, 忍骂詈、挝打、恶口、恶事、贪、嗔、痴等, 能忍难忍, 能施难施。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, 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, 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。无理的侮辱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53877686.html
  • 唐密初祖龙猛菩萨传

    宫女多人怀子。国王大怒切究,然亦法子。惟令武士多人持剑向虚空斩杀。二人均死。龙树菩萨隐于国王身后七步之内,幸得免死。因之念乐极苦生,遂尊佛法出家。但所有佛经,久便已读尽。惟心仍不满足,以为佛理只是如此,彼可创教高出其上。因之拟特创新教,凡衣服仪式,均经筹备,欲与诸弟子举行开幕礼。大龙菩萨悯之,因摄其入海读经,始得读大乘华严等经。读竟,得生法忍。大龙菩萨送之上岸。遂大行化度。现佛教中之华严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23979538.html
  • 梵室偶谈七则

    又,禅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为念佛;但具信愿,则参禅即净土行也。又念佛至一心不乱,能所两忘,即得生法忍,岂非悟道?故参禅念佛,俱能悟道,俱能生西也。但有疑则参,无疑则念,在人下手时自酌耳。   六 ...  梵室偶谈七则   一   归元性二,方便有多门。然则参禅、念佛、止观,皆方便也。既谓之门,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则三皆一致,安得异?故真修止贵就路还家,说同说异,增益戏论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72781897.html
  • 知礼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研究(五)

    生法忍,十地及如来地为寂灭忍。净影慧远《观经义疏》根据此说,判生法忍为七地以上菩萨所得。见T37、244c。  28 吉藏《观无量寿经义疏》亦判上上品为七地以上菩萨。见T37、244c。  29 怀感《释净土群疑论》卷六云:“所以诸师判此三品高下不同者,以生法忍,《经》《论》判位,或下或上;《仁王般若》说,生法忍在七、八、九地;诸《论》之中说,生法忍在于初地,或在忍位;《菩萨本业璎珞经...

    吴聪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942744.html
  • 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导读

    念佛心即指因心而言,是由凡夫心转化的。我们在未证入生法忍以前,应在因地范畴中;那么我们现在的心:因心,究竟还是凡夫心呢?抑已转成念佛心了呢?念佛心是大慈大悲,与众生乐,拔众生苦;依此旨趣而修行,即是菩提心。我们“发心”念佛,即是发菩提心念佛。  2、悟后起修精进念佛  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证入生法忍。我们想,“念佛心”是从念佛时发菩提心来的,念佛心。述己非用分别意识而念。乃六根都摄。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1865570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六)

    习诸心福德果报,岂可说尽!何以故?菩萨所行无尽,欲令一切众生皆住生法忍,得无上菩提故。   如来告诉我们:就如同一切菩萨的最初发心,即使是最下劣的一念发心,其福德果报,纵使用百千万劫的时间来说明,也无法说...”的道理,而得究竟的无上菩提,因而竭尽心力地广行六度四摄,以自利利他,进而成熟一切众生。  此中,“生法忍(梵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”,又称为生忍。《大般若经》卷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26845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义学的形成 -- 东晋外国罗什“般若”与本土慧远“涅槃”之争(2)

    其中至极之法不应有三乘及菩萨诸位差异,实源出慧远法性论的观点。如〈次问遍学并答〉:无漏圣法,本无当于三乘。[88]“当”者恰如其分也。“当”谓无漏圣法,没有三乘之分。又〈次问遍学并答〉:已得生法忍,...入“生”之究竟与否,“七住为道慧阴足”谓七住菩萨初得生法忍。“十住则群方与能”谓至十住则生法忍的大用方能完全表现出来。故在表面上二者不同,但在究竟的境界上,二者实同。释道安则以初始的三乘与究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3845817.html
  • 修证篇概论

    的现象了[17]。不过,从龙树菩萨说:“八人若智、若断,乃至辟支佛若智、若断,皆是菩萨生法忍”,亦透露了一些讯息:菩萨入第二阿僧祇,因“迦叶佛之教语,入决定”,就成为圣者,“得不退转”(阿鞞跋致相),再不断向上进修,一直到最深刻的“生法忍”(八地或七住地)位,断尽一切烦恼而习气未断(等同阿罗汉);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2647483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状态中,不但灭除生死之因,也灭尽生死之果,原来的肉身不存在了,思虑也没有了,不再受生。   ②这里所据的是《大智度论》卷十所说:释迦「立七住中,得生法忍,心行皆止,欲入涅盘。尔时,十方诸佛皆放光明,...生法忍是。得是法忍,观一切世间空,心所著,住诸法实相中,不复染世间……」卷五十:「生法忍者,於生灭诸法实相中,信受通达,无碍不退,是名生忍。」卷八十六:「菩萨住生忍法,得诸法实相。」可参考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法的本质永恒不变 方法随着时代在改变

    生法忍”是什么意思?   答:生法忍,就是安祥,而且是安祥得很彻底,可以说从此不再起分别心,不再起任何执着,这就是生法忍生法忍就是离执禅定和执禅定,到了漏尽、到了没有任何执着就是生法忍。所谓没有任何执着,就是不再执着生死、是非、得失、好坏、美丑等等,只有一颗灵明寂照的心,那就叫生法忍。   人心不死 道(安祥)心不生   问:平时虽以持咒、唱禅曲克制妄念,但于持...

    耕云先生

    安祥禅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0530141286.html